研究生教学网
2022年——优秀奖
作者:高展(导师:黄震)
论文题目:燃料成烟特性研究及机器学习预测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论文面向燃烧动力装置颗粒物减排重大需求,针对可再生燃料碳烟生成机理不明晰、模型燃料成烟特性复现能力欠缺等关键问题,系统开展了实际交通燃料(涵盖化石燃料和可再生燃料)及其典型模型燃料碳烟生成全历程多特征研究,揭示了分子结构及其耦合作用对碳烟及其前驱体生成特性的影响机制,构建了国际上最为系统的多元燃料成烟指数数据库,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单组分燃料和多元燃料成烟倾向高精度预测方法,为面向超低颗粒物排放的可再生燃料设计和发动机燃烧排放仿真提供了有力支撑。作者基于上述成果已在能源和燃烧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在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Combustion and Flame、Fuel等杂志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在国际燃烧年会等燃烧或发动机领域重要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3次。获奇石乐奖学金、丰田纺织奖学金,入选2020年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2022年——提名奖
作者:李瑞(导师:孟祥慧)
论文题目:船用低速机摩擦动力学建模分析及在线测量技术研究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针对船用低速机的摩擦动力学预测难、测量难等问题,以贡献低速机摩擦学设计工具为目标,对理论分析模型和试验测试手段的难点进行了研究与攻克。论文建立了船用低速机多学科耦合的摩擦动力学模型,改变了以往仿真模型过度简化的弊端,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提出的在线测试技术解决了发动机摩擦力在线测量的难题,为模型校准提供了试验工具。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支持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船用低速机设计。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一作SCI论文7篇(3篇中科院1区TOP);发表一作E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先后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赵朱木兰博士生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和船用低速机论坛最佳论文等多项荣誉奖励。
2022年——提名奖
作者:李秭泷(导师:吕兴才)
论文题目:基于双燃料缸内直喷的智能充量压缩着火燃烧模式的工作机制及运行优化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论文着眼于内燃机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在促进交通运输业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作用,克服了传统汽、柴油机的单一燃料技术局限,创新性采用了汽、柴油双燃料缸内直喷的燃料喷射模式,并提出智能充量压缩着火燃烧的内燃机新型燃烧模式。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实现了发动机在宽负荷运行范围内的高效低温燃烧。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Fuel、Applied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国际会议3篇,并在SAE重要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学术之星”提名、德赢vwin055“学术之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2020年——铜奖
作者:于亮(导师:吕兴才)
论文题目:柴油及大分子量碳氢化合物中低温自着火特性的试验与反应动力学研究
论文简介: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论文针对柴油以及大分子量碳氢燃料中低温自着火研究的不足,通过设计先进的加热型快速压缩机平台,率先对中国柴油及其重要组分、多组分模型燃料的中低温自着火特性开展试验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自着火特性,发展和验证了它们的反应动力学机理,为先进发动机的着火和燃烧调控以及高精度燃烧数值仿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作者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7篇为第一作者,1篇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中10篇论文发表于燃烧领域专业期刊Combust. Flame和Proc. Combust. Inst.;获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之星”等荣誉。
2018年——二等奖
作者:钱勇(导师:吕兴才)
论文题目:柴油模型燃料的构建及其在新型燃烧模式中的基础研究
论文简介:本论文得到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2013CB2284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4256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6116)项目的资助。论文针对国际上现行柴油模型燃料多采用轻质组分、无法复现柴油燃烧及排放特征的不足,提出了构建柴油模型燃料的全新方法,获得了满足实际发动机运行条件要求的三、五、七组分柴油模型燃料;基于构建出的柴油模型燃料,调制其理化参数,详细研究了燃料理化性质与先进燃烧模式燃烧及排放耦合作用关系。具体研究内容与贡献包括:(1) 基于实际柴油的主要理化参数以及燃料与发动机的协同作用(着火时刻、排放等),提出了构建柴油模型燃料的约束条件,得到了多组分、大分子柴油模型燃料。通过在多工况运转条件、多种喷射策略、以及多种燃烧技术手段下的验证,所构建的模型燃料能准确复现商用柴油的主要燃烧与排放性能。(2) 基于论文提出的五组分模型燃料,调制燃料的十六烷值以及挥发性,研究了他们对预混合压缩燃烧模式的影响规律。发现相对于挥发性,燃料的十六烷值是影响预混合压缩燃烧模式燃烧特性的主导因素;提高燃油挥发性可改善预混合压缩燃烧模式CO、HC排放。(3) 基于柴油、汽油多组分模型燃料,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活性控制压缩燃烧模式燃烧及排放主要控制参数——气道喷射燃料辛烷值、缸内直喷燃料十六烷值、预混合率的影响规律。发现在直喷CN30配合气道喷TRF70、预混合率为0.8时,发动机效率最高、排放最低,据此提出LLRCCI模式。